MIH各個工作小組2022年度總結請見下方內容:
用戶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愈發體現在對於電動車的期待上,因此車廠在車輛設計上也更加客製化與個性化。為了達到此目的,依照用戶個性化需求更換軟硬體、架構及車型設計等,提升了開發費用與投入時間。因此,智慧座艙工作小組透過五種感官軟硬體介面的標準化,開放介面支援各種主流硬體晶片,實現多種軟體服務創新。
智慧座艙標準化介面主要體現於座艙訊息娛樂系統(In-Vehicle Infotainment System,IVI)和駕駛行為偵測系統(Driver Monitoring System,DMS)。在座艙訊息娛樂系統(In-Vehicle Infotainment System,IVI)上,用戶在車內使用導航、娛樂、語音控制等聽覺、視覺、觸覺等應用,透過IVI系統介面標準化,整合來自不同廠商、符合用戶需求的應用程式。而駕駛行為偵測系統(Driver Monitoring System,DMS)則可在駕駛注意力不集中時進行提醒,加上人工智慧晶片及雲端運算的支持,節省車輛反應與操作時間,耗能減少50%。傳統車輛的資安為封閉系統,車輛從設計認證、開發、生產製造、使用到報廢及資料安全的生命週期資安管理零散,難以無縫整合; 另外,用戶與車廠對於在車輛資料安全性上的爭議愈發明顯,因此,資訊安全及空中軟體升級(Security & OTA)工作小組致力於建立一個無縫保護車子的資安框架系統,並保護車輛及車輛擁有者的資料安全。
資訊安全及空中軟體升級(Security & OTA)工作小組定義車輛資安框架及開放API讓各類資安廠商得以快速整合,實現車輛資安無縫管理。
在Security & OTA工作小組定義的資安框架中,今年專注遠端車輛診斷系統及去中心化身份認證(MIH DID)的研發。遠端車輛診斷系統透過蒐集車上訊號以判斷異常訊號,預期車輛非安全狀態,並且進一步透過人工智慧技術主動提供解決方案,幫助駕駛解決問題,以縮短車輛問題解決的時間成本,增加客服效率; MIH DID (Decentralized Identifier) 去中心化身份認證則可以進行車主識別,讓車輛的交易、貸款、保險、維修等車輛履歷內的資訊透過授權,同步更新到雲端平台,並輸出到遠端診斷系統及車輛安全中心後,透過軟體、韌體的車輛生命週期管理中心進行雲端OTA整合,讓車輛保持在最佳安全狀態。車輛所有權與車輛履歷可以透過動態非同值化代幣(Dynamic Non-Fungible Token,dNFT)的技術放到NFT中,讓其不易被竄改,提升車輛資訊安全與資料隱私保護。
電池及電池管理系統(BMS)在當前的電動車中,扮演維持車輛續航力的重要角色。然現在市場上的BMS更多侷限於電池資訊的監控,缺少來自車輛控制管理系統及駕駛輔助系統的資訊,因而無法完善電力及儲能全局管理系統。因此,BMS工作小組致力於架構開放式電池管理系統以增加電動車里程,開發整車電力使用最佳化方案,讓車輛達到最佳續航力效果。
BMS工作小組提出三個解決方案架構來因應市場需求。開放式電池管理系統(Open BMS)透過人工智慧模型及開放API,提供模組化的設計,與各系統交換能耗資訊,最大效益化整車能源使用; 在功率級別電池閉環驗證系統(Power-Level Battery HIL) 上,BMS工作小組與國家儀器(NI)合作,開發可以監測實時能源狀態的電池紀錄系統,將實際路況例如上/下坡、轉彎等訊息導入AI模型,透過數位孿生技術,模擬電池在各種路況的使用效率,丟回開放式電池管理系統以達到能源最佳化的效益。
除此之外,交換式電池系統則讓車主在車輛快要沒電時,尋找最近的換電站,此系統尤其可以在都市交通與物流交通上降低旅程焦慮。
電動車因為沒有傳統油車具備的內燃機,因而需要更多的電池能源來創造熱能,以致減少車輛行駛的里程數; 寒冷天氣中的低溫更會減低電動車充電的範圍與效率。因此,熱管理工作小組致力於運用熱泵管理系統,屬於Air To Water間接熱泵,利用空氣中的能量來製造電動車所需要的熱能,以追求更長的續航里程。
熱管理工作小組致力於熱泵系統的標準化,將零組件規格化,冷媒流經動力和電池端為其加熱並在標準零件上進行傳遞,其所製造的冷/熱液體將可用於電池上發電及熱能,比起傳統的PTC熱管理系統,能夠讓電池得以快速充電,同時成本也降低,一般估計能耗可降低達60%左右。目前市場上的車輛設計較為閉環,不同車型上沒有共通的電驅動力特徵,閉環式的設計造成較高的開發成本與較長的開發時間,因此,動力總成工作小組致力於開發標準化的三位一體EDU介面,建立參考設計,同時讓次系統與零部件進行標準化與模組化設計,透過公開搭接介面與訊號,讓共通的動力特徵與電驅動技術可被應用在不同車型上,以減少開發時程與成本。
動力總成工作小組今年在電機與齒輪箱上進行開發工作。主流市場中電機領域擁有小型及高速化、集成電力驅動單元兩大趨勢,在輸出功率需求方面,工作小組採用固定電機外徑、靈活堆疊長度,作為對應車輛平台驅動方案; 齒輪箱方面,採用搭接面標準化的二速變速箱(2 Speed Gear Box)技術,能同時兼顧乘用車的加速能力、最高車速與商用車載要求,更重要的是能夠減少電機、電池規格與質量堆疊,進一步解決製造商高成本與使用者里程焦慮能耗問題。電動車的逐漸普及,讓車體架構技術成為OEM的挑戰。車體的輕量型架構設計,符合小量到中量的製造需求,為了讓車輛減重,選取一般熟悉的鋁合金、高張力鋼板、碳纖維等材質,導致成本大幅上升。
因此,複合材的應用成為業界致力於發展的方向,然而異材質結合具備難度,因此,車體結構工作小組針對複合材的結合技術,以在對的部位使用對的材質作為探討方向,開發輕量的車體架構,讓多樣材質及複合材質可以被應用在車體設計上,達成彈性及可配置化的車體架構,同時讓車重與造價取得更好平衡。MIH Consortium
2024-08-30
MIH Consortium
2024-08-30
MIH Consortium
2024-08-30